胃息肉VS胃癌:类似的表现,不同的性质-天天速读
中关村泛亚内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3-05-28 17:45:37
(资料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胃息肉不是胃癌 ,可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 以下是几种常见息肉、类癌、异位胰腺、息肉样胃癌等的镜下表现。胃底腺息肉表现为光滑,圆形的息肉(通常出现在胃体和胃底,多发)。 增生性息肉表现为表面不规则的分叶状的息肉。 腺瘤性息肉表现为具有天鹅绒般表皮的息肉。 炎性纤维瘤息肉表现为结实的,血管丰富的,位于粘膜下的息肉。 胃间质瘤表现为坚硬,宽基隆起的隐藏在粘膜下的息肉。通常较大,粘膜表面正常,有时它们的表面可能会溃烂出血。 类癌表现为宽基隆起的淡黄色息肉。 黄色瘤顾名思义,黄色瘤是淡黄色的斑块或结节,并且通常是多个(箭头)。 异位胰腺呈围堤样隆起的息肉,中央呈脐凹样凹陷。 胃息肉样癌呈不规则隆起的息肉样肿块,表面可出现糜烂出血。 延伸阅读: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息肉是指粘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 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非常高的恶变倾向。 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极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 。 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 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 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 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 ,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 ,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 ,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来源:胃肠病扫码关注我们
中关村泛亚内镜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