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起跳与深蹲 陆金所的背水一战?

铑财     2023-02-25 00:09:49

中概股回流依然是大趋势。

2022年末,金山云于港股主板挂牌,全年达到11家,2021年这个数字是7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一开年,又有重磅回归者。2月1日,陆金所控股递交申请,如能如愿将实现美港双重上市。

招股书称,两个市场将吸引不同背景投资者,有助扩大公司投资者基础及增加股份的流动性。

01

美股浮沉

缩水千亿的背书一战?

LAOCAI

双轮驱动,确是好事一件。然公告后陆金所股价又有一波震荡下行,截止美东2月23日收盘价2.32美元,相比2月1日3.29美元,累计降幅约30%。

实际上,被誉“中国金融科技巨头第一股”的陆金所,美股走势一直不算讨彩。

2020年10月30日,陆金所在美上市,发行价13.5美元,募资规模23.63亿美元。以首日收盘价计市值313亿美元。11月最高涨至20.17美元,之后便持续震荡下行,截至2023年2月23日市值不足54亿美元,距离高峰期缩水超1700亿元人民币。

伴随美股惨败,也让参与四轮融资的股东投资全部浮亏。

更重要的是,2022年5月,11家中概股公司被美SEC纳入“预摘牌”名单,陆金所位列其中。展望全年业务,陆金所曾在2022三季报中预测,全年总营收同比下降 6% 到 8%,净利下降 47% 到 49%。

摩根大通分析师Katherine Lei投资报告称,陆金所发展遇到挑战,第三季不是底部,因管理层的评论暗示第四季利润同比收缩117%—126%。此外,由于贷款增长、利率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2023年前景“依然严峻”,因此将评级从“增持”调至“减持”。

市值缩水、预摘牌、评级下调、业绩预双降......

显然,陆金所在负重前行,赴港上市有风险对冲、背水一战的急迫性。

只是纵观同行,在行业调整时皆上市艰难,蚂蚁集团、京东金融等进程一波三折。

那么陆金所好如愿么?曾经的P2P一哥,为何落魄至此?

02

贷款规模下滑 贷款成本高

警惕信贷业务质量恶化

需要系统深变

LAOCAI

还是基本面说话。

2022年前三季,陆金所营收457.97亿元,同比微降0.45%;净利95.81亿元,同比减少30.64%。

细分业务,陆金所控股主要收入来自核心的零售信贷业务,来源分为技术平台收入、净利息收入、担保收入、其他收入、投资收入。

作为主力营收,技术平台收入从2020年的412.2亿元,降到2022年前三季的382.9亿元,营收占比从79.2%降至51.0%。

财富管理交易和服务费为3.64亿元,同比下降22.1%。

对此陆金所称,受疫情影响,2022年下半年财务波动较大,公司借款人以小微企业为主,受累于疫情,无法经营业务,丧失还款能力,导致公司赋能贷款逾期率逐步上升。

的确,疫情反复百业承压,企业日子大多不太好过。但放眼同行,亦有保持增长态势者,外因之外,自身短板又知多少呢?

具体看,贷款规模下滑、贷款逾期率上升,信贷质量有所下滑。

2022年前三季,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4176亿元,比2021年同期的4968亿元下滑近800亿元;贷款余额从2021年末的6610亿元降至2022年9月末的6365亿元,同比减少1.3%。

令人吃惊的是,无抵押贷款占比超四成。新增贷款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无抵押贷款有1148亿元,占总新增无抵押贷款的41.8%。2021年和2020年为28.8%和20.2%。

是否太过自信、太过激进了?衍生风险几何?

不算苛问,2020年-2022年前三季陆金所控股贷款业务30天以上的逾期率分别为2.0%、2.2%、3.6%,90天以上的逾期率分别为1.2%、1.2%、2.1%。

有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从2020年的0.7%升至2022年前三季末的1.6%;90天以上逾期率从0.4%升至0.9%。

逾期率在增高,贷款质量恶化迹象值得警惕。

整体信贷风险敞口,从2020年末6.3%提升至2022年9月末22.5%。资本充足率更从118.6%大滑至20.1%。报告期内,信用减值损失为30亿元、66亿元、103亿元,分别占期内收入的5.8%、10.7%及22.5%。呈现双增态势。

发展稳健性、可持续性咋样呢?

客观而言,陆金所已很努力。

截至2022年9月底,陆金所拥有一个由58000多名员工组成的、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的直销网络。另外还有4400名员工从事有针对性的电话及网络销售活动。

只是,这种人海战术,也让营销投入巨大。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为178.14亿元、179.93亿元、120.51亿元,占总收入比为34.2%、29.1%、26.3%。

如何平复费用?

2022年前三季,公司新增贷款中一般无抵押贷款的平均年化利率为21.1%,有抵押贷款为15.7%,消费金融贷款为20.7%,这一比例接近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司法保护上限24%。也高于不少行业

要知道,降费让利、赋能实体的大潮下,无论小微企业还是国有大行,贷款利率低至个位数的大有人在,融资成本远低于陆金所。

作为一家金融科技企业,年化利率接近司法保护上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同行,显然不是加分项。如何优化产品结构?改善风险把控力的规范性?进化升级营销模式?陆金所需要系统性的深变。

03

渠道缩减、裁员

关联交易背后独立性之问

LAOCAI

实际上,伴随P2P业务出清,急速转型的陆金所内外改变并不算少。

据招股书,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分别由旗下3家小额贷款公司及平安消费金融公司提供。

2020年12月,因政策变化,3家小额贷款子公司停止发放新贷款。此后,陆金所子公司发放贷款均由平安消费金融提供。

2022年,伴随业务调整、渠道缩窄,企业开始裁员缩减开支。由2021年的9.3万名员工,降到2022年9月末的8.4万,第四季又优化员工1.17万人。

高层变动同样不小。2021年2月,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退休,原联席董事长冀光恒出任董事长。

2022年6月,陆金所CFO郑锡贵退休,此后加盟乐信任CFO。

8月,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冀光恒不再兼任陆金所董事长一职,原联席CEO赵容奭接任董事长职务并兼任CEO,计葵生仍为陆金所联席CEO;原平安普惠负责零售贷款业务全面风险管理的林允祯被任命为陆金所首席风控官。

2022年9月,原平安普惠总经理陈东起被任命为陆金所总经理。

招股书显示,平安保险为公司最大股东,持股41%,公司董事也多出自平安。背靠大树,陆金所业务离不开平安系“帮扶”。

报告期内,平安保险以及其子公司及联营公司应占及产生的集团总收入分别占陆金所总收入的 4.1%、9.0% 及 5.5%。陆金所向平安保险以及其子公司及联营公司支付的总开支分别占总开支(包括信贷减值亏损)的 12.1%、10.2% 及 6.4%。

其中,平安财险为最大客户,营收分别为12.74亿元、36.41亿元和10.18亿元,占各期总收入2.4%、5.9%及2.2%。

贷款业务,也离不开平安扶持,供应商包括平安惠普和平安消金。无抵押贷款和有抵押贷款,得到平安惠普零售信贷业务平台提供资金,消费金融贷款则主要通过平安消费金融提供资金。

公开信息显示,平安消费金融2020年4月开业,股东结构方面,中国平安持股30%,陆金所的三家关联公司合计持股70%。

可以说,陆金所一路发展壮大,离不开母公司的多维加持。只是关联交易频繁是否加分么?企业独立性几何、自身特色竞争性、核心竞争力几何?

04

一哥出清 仍在转型阵痛期  

LAOCAI

不算多苛求。

放眼金融科技业,可谓一日千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度小满金融等都在加码特色创新、产品力打磨,专注零售及中小企业贷款。

如何吸引及保留客户、提供个性化及竞争力的服务,以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市场份额进而保持盈利能力,是陆金所一道持续考题。

2011年9月陆金所成立,作为平安在线财富管理业务部门之一,注册资本8.37亿元,正式入局P2P行业。

依托集团强大背景,陆金所交易额很快突破万亿,成为网贷业标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影响力一度仅次于蚂蚁金服。

2012年,陆金所上线首个在线二级交易平台lufax.com,提供财富管理服务。2014年P2P“爆火”,陆金所营收从10亿元猛增到50亿元。2015年注册用户超千万,一度成为P2P业“大哥”。

新兴赛道+行业龙头,陆金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超豪华投资者青睐,2015到2019的5年间先后经历四轮融资,估值高达394亿美元。

据《财经》杂志,2019年,陆金所P2P存量资产曾达1600亿元规模。但随着E租宝暴雷、团贷网等乱象爆发,监管部门开始重拳整治清理P2P市场。

作为行业一哥自然影响巨大,2019年8月停止提供P2P产品。P2P资产规模从2017年末的3364亿元降到2019年末的1033亿元,2020年6月末降至478亿元,占管理总资产比从72.9%降至约12.8%。

2020年,监管部门加强对涉及金融业务的科技公司“持牌经营”要求,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洗牌期。好在平安拿下消费金融牌照,陆金所成功上岸并在美股上市。

截至2021上半年末,其P2P历史业务才基本实现清零。2022年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还按监管要求对旗下多张网络小贷牌照整合清理,比如上文的3家小额贷款子公司停止发放新贷,各类贷款业务更多依靠旗下融资担保牌照和持牌消金公司展开。

客观而言,能平稳退出,堪称P2P业完成良退的典型案例,难能可贵。

只是,代价及后遗症也不算小。

浏览黑猫投诉平台,截至2023年2月24日22时,“陆金所”相关投诉439条投诉,反映问题大多集中在:未按合同履行义务、骚扰客户、存款变投保、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购买私募基金延期兑付、未经同意自动续期、违规放贷等。

招股书显示,除提供信贷业务外,陆金所控股还为金融机构代销理财产品。报告期内,其合作金融机构量为436家、470家、489家。其中2022年代销的理财产品包括资管计划、公募基金产品、私募投资基金产品及信托产品等。

浏览黑猫投诉上,有多条关于陆金所APP代销理财产品投诉。同时,2019年陆金所代销资产管理产品还有违约事件。

据独角金融,陆金所曾代销的问题产品分别为尊理财DD3002号、同吉1号和同吉8号、同吉59号,穿透发现,产品主要投向上市公司*ST凯迪和东方金钰的流动资金贷款集合信托计划,且公司均处风波中。

叠加上文的业绩下滑、股价不振,陆金所控股虽已成功上岸,但仍在转型阵痛期。如何尽快把消金业务做深做透做专、乃至孵化出第二成长曲线,如烹小鲜又时不我待。

05

赋能大看点 起跳与深蹲

LAOCAI

一番梳理可见,陆金所控股此番上市不乏急迫性,亦不乏挑战性。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介绍上市毋须作任何销售安排。陆金所此番也不涉及新股融资,上市难度要小不少。不过港股市场多以机构为主,投资风格更多理性,后续股价能否避免美股尴尬、支棱起来,还需其价值实力底色。

换言之,真正挑战还在后面。关键较劲期,留给陆金所查漏补缺的时间并不多。

好在,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多年深耕仍让其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贷款余额统计,公司在服务小微企业主的中国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7.6%。

截至2022年9月30日,陆金所控股已为中国合计约660万名小微企业主提供服务,零售信贷余额为6365亿元。

平台注册用户数增至5260万人,活跃投资者数增至1550万人,客户总资产4168亿元,投资者12个月留存率达95.1%,平台投资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客户资产占比提升至81.8%。

同时,87.3%新增借款流向小微企业主,比例再创新高,并连续5季度实现新增借款流向小微占比达八成。

2023年1月16日,毕马威中国发布“2022金融科技双50榜单”,凭借以科技助力解决小微融资难题的卓越表现,陆金所控股上榜“2022中国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自2016年首届评选以来,陆金所控股已连续七年入榜。

无需赘言,种种数据看,陆金所控股发展势头不减,意味着消费者认可其产品和服务,也意味着转型力度虽大却仍稳住了基本盘、并有一定成效。

据《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目前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高达22万亿元,超过55%小微企业金融信贷需求未能获得满足,金融服务空间巨大。

在铑财看来,如何解决这些小微企业的痛点难点,创新赋能好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是陆金所的最大价值看点,也是其打开新增曲线、消逝绩股颓势、搏个好估值的不二法门。

自然,这非一朝一时。破壁沉疴痼疾,除了敬畏决绝更需长视韧性、实操精准度。

起跳之前先深蹲。

X 关闭

大众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